《独坐敬亭山》简介
《独坐敬天山》是唐代诗人所作的一首古诗,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,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,来到宣城时所写。是李白借独自游览敬亭山,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,满怀孤独之感,而寄情于山水之间,在山水之间寻求慰藉。这首诗看似写景,实则寄情于景,借景写情。下面,我们一起来了解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,包括独坐敬亭山原文拼音注释、独坐敬亭山翻译、独坐敬亭山赏析、独坐敬亭山朗诵视频以及独坐敬亭山诗配画等内容。
独坐敬亭山原文
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
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。
独坐敬亭山拼音版
zhòng niǎo gāo fēi jìn , gū yún dú qù xián 。
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
xiāng kàn liǎng bù yàn , zhǐ yǒu jìng tíng shān 。
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。
独坐敬亭山翻译之一
群鸟高飞无影无踪,孤云独去自在悠闲。
你看我,我看你,彼此之间两不相厌,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。
独坐敬亭山翻译之二
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,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。
敬亭山和我对视着,谁都看不够,看不厌,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。
独坐敬亭山翻译之三
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,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。
我伫立在山顶,注视着敬亭山,敬亭山也看着我,互相都看不够,看不厌,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。
独坐敬亭山注释
敬亭山:在今安徽宣城市北。
尽:没有了。
孤云:陶渊明《咏贫士诗》中有“孤云独无依”的句子。
独去闲:独去,独自去。
闲:形容云彩飘来飘去,悠闲自在的样子。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。
两不厌: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。
厌:满足。
独坐敬亭山朗诵视频
独坐敬亭山赏析
此诗前两句“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”,看似写眼前之景,其实,把伤心之感写尽了: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,直至无影无踪;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,却也不愿停留,慢慢地越飘越远,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。“尽”、“闲”两个字,把读者引入一个“静”的境界: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;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,尽既有消失的意思,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。闲,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,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。这两个词对“独”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。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,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。
这两句的意象以“众星拱月”式并置,前句中心词“鸟”是中心意象,加上“飞”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,强化动态表现意义。“众鸟”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静宁谧的场景,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,有一种格外的逸趣,而眼前,众鸟高飞,离人越来越远,“高”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,抬头仰望,空阔的蓝天上,鸟儿在远走高飞,直至看不见。一个“尽”字,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,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。后句“云”为中心词,与“去”复合,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。而云并非满天白云,原本就只是“孤云”无伴,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。诗人以“闲”写出了孤云的状态,突出了离去的过程,让读者在品味孤云离去的状态时,感知诗人内心的不忍和无奈。
因此,这两句是写“动”见“静”,以“动”衬“静”。这种“静”,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。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,能给读者以联想,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,勾画出他“独坐”出神的形象,为下联“相看两不厌”作了铺垫。
三、四两句“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”用浪漫主义手法,将敬亭山人格化、个性化。尽管鸟飞云去,诗人仍没有回去,也不想回去,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,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。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,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。“相看两不厌”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。“相”、“两”二字同义重复,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,表现出强烈的感情。同时,“相看”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“山”和“我”的孤寂情景与“两”字相重,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。结句中“只有”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,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。“人生得一知己足矣”,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。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“静”的,表面看来,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,脉脉含情。实际上,诗人愈是写山的“有情”,愈是表现出人的“无情”;而他那横遭冷遇,寂寞凄凉的处境,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。
“众鸟”、“孤云”这种动的意象与“敬亭山”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,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,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:有理想、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“逝去”,对“消散”有着特殊的敏感,人事短暂,宇宙永恒,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。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,可能是“长安不得见”后,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。就算长安招引他,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“众鸟高飞”而去。
诗人笔下,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、溪水、小桥,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,因为敬亭山“东临宛溪,南俯城闉,烟市风帆,极目如画”。从诗中来看,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,或许是在山顶,或许在空阔地带,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。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,而是借景抒情,借此地无言之景,抒内心无奈之情。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,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。然而,恰恰在这里,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。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,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。全诗似乎全是景语,无一情语,然而,由于景是情所造,因而,虽句句是景,却句句是情,就像王夫之所说,是“情中景,景中情”。
独坐敬亭山赏析之二
首句从山写起,紧接着写水。诗人看到的是两山夹江,对峙如门,江流汹涌,破门而出。揣摩“中断”与“开”二词,天门山似为江水所冲断,这充分显示出长江的气势;而江水自天门中奔腾而出,又显现出夹江两山之雄伟;景观壮美。
次句偏重于写水。江水自巴蜀滚滚东下,流经荆楚,江面开阔,水势平缓,至天门,水道变窄,水势转急。“至此回”准确地表现了江水至天门为山势所阻遏而回转的情态。长江至此稍折而流向东北,诗人明写水势,但已暗示山形。
第三句又转而写山。“相对出”把“两岸青山”写活了。在舟行者的眼中,隔江相对的两岸青山,似扑面而来,又不断地向后退去。
青山有情,相对而出,似是夹道迎接乘舟前行的诗人的到来。诗人在船上的观察是那样的细致,所以描写是如此的逼真。
末句再写水,写水上的孤帆。此句与前句是紧密相连的:青山相对而出,正是迎接孤帆远行而来。合三、四句而观之,“青山”之下江水流,“两岸”之间“孤帆”行,境界阔大,气象不凡,是一幅极具立体感的画面。
独坐敬亭山鉴赏
我们来看这首诗,起句“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”,看似写景,实则寄情于景,借景写情。
寄情于鸟,却高飞且尽,寄情于云,却独去且闲,“尽”、“闲”二字,李白似乎在对读者说:你们看,连鸟和云都在刻意地躲避着我。由此二字,也可读出诗题“独坐”中的孤独、寂寞、以及独坐时间之久。
同时,鸟飞、云去,是动态的,却因他们都飞去了,反而衬出了当时环境的静,这叫以动写静。
接着“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”,山本无情,但在独坐很久,眼睁睁看着鸟和云都离自己而去的李白眼中,只有山没有离开,还在默默地凝视着自己,仿佛敬亭山看懂了李白内心的苦闷,正以自己特有的方式,给李白朋友般的抚慰呢。
从字意来说,必定要两者(或以上)才能做到相看,所以“相”和“两”意义重复了,但正是这种重复,才使得情感更加强烈,让接下来“只有”二字显得那么可贵——你和我,心心相印、两看不厌。
这首诗读下来,是恬静的,但李白要抒发的,确实恬静的外表下,那旷世的孤独感,因为越是多情的敬亭山,就越突出了人的无情。
独坐敬亭山创作背景
25岁的李白正式出蜀,沿长江东下,开启了人生第一次远游历程。同年夏天,李白乘舟抵达了天门山,被天门山独特的地理形态所震撼,于是写下了《独坐敬亭山》这首诗。
李白简介
上元二年(761年),李白已岁逾花甲,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,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,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,李白第七次、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,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、迎来送往的场面了,再也没有北楼纵酒、敬亭论诗的潇洒了。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,独坐许久,触景生情,十分伤感,孤独凄凉袭上心头,情不自禁的吟下了《独坐敬亭山》这首千古绝唱。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。
独坐敬亭山问答
独坐敬亭山的诗意是什么,独坐敬亭山的意思理解
独坐敬亭山的诗意是什么?我们整理了独坐敬亭山的意思,下面,一起来理解一下独坐敬亭山的诗意理解。 《独坐敬亭山》 唐代:李白 众鸟高飞尽,孤云独去闲。 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
独坐敬亭山是几年级的课文?-李白古诗
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《独坐敬亭山》这首古诗收录于小学语文课文中,是一首小学必背的古诗,那么,独坐敬亭山是几年级的课文呢? 独坐敬亭山收录在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中
独坐敬亭山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感情?
《独坐敬亭山》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所优秀作品,是李白为了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首古诗。要了解独坐敬亭山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感情的话,首先要从《独坐敬天山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
李白古诗独坐敬亭山的独的意思是什么?
李白古诗中,独坐敬亭山的独的意思是什么呢?有一些朋友初次接触到这首古诗,不是了解这个独的额意思。独,字面上的意思是独自,一个人的意思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中的独字,主